很好、很强大——韩国留学之感悟之一/白薇11/04/03

发布时间:2014-05-14 浏览次数:

 

白薇老师:辛苦了,真的辛苦了!

       学习这么忙,还要完成这么多页的汇报,很不容易!内容写得很好,很朴实、很感人!读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。从中也可以看出你一直以来的认真和努力!祝一切顺利!        杨建桥

附:白薇老师留学感悟之一

       二月末,当韩亚航空公司的飞机到达首尔的时候,我踏入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环境。陌生,由于它是异国他乡,有着不同的语言和风俗;熟悉,是由于多年以来我对它有着诸多的了解、诸多的向往。

      1 入学手续  记得刚来的那几天,非常的迷茫与无助,因为我是一个人来的,所有的手续都要单独办理,不像那些有项目资助或者团体出国的留学生,会有专人负责。这里又不像在国内,学生只要到系里报到就可以了,其它的事情由系里的老师一手办理,或者有学生会专门接待你。我到这里一无所知,没有人告诉我要去干什么,包括找学院办公室、留学生中心、学生管理处、再到选课、办学生证、办银行卡、去外国人管理处办外国人登陆证等等,这些都得靠自己一点一点去打听,去询问。这也让我在留学之初就认识到:国外生活,凡事都要靠自己,必须努力的和不同的人交流沟通,以获取更多的信息。

      时间飞逝,转眼间已是三月末,我来到这里也已经整整一个月了,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,也领悟到了很多东西。从陌生变得熟悉,从迷茫变得有目标,一切都是瞬间改变。随着环境的熟悉,朋友的增多,学业的繁忙,有了越来越多的感触。想用最简洁的文字写下这里的一切,但又不知从何写起,只能一部分一部分的细述。

      2 学校布局  我所在的学校韩国崇实大学建于1897年,历史悠久,校园环境非常优美,拥有韩国国内规模最大,科技最尖端的工学馆——炯南工学馆。学校位于首尔汉江以南,地铁七号线直达,毗邻的有首尔大学、中央大学,可以称得上韩国的黄金地带。由于韩国的校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正式的大门,所以和街道融为一体,每条路都可以进入学校,文化、经济与时尚、生活相融的氛围非常浓厚。学校拥有众多大型的综合教学楼,教学楼多以捐赠者的名字加上学科而命名。每栋楼之间几乎都有相连的通道,可以在室内从学校的一头走到另一头,这样的建筑格局极大地增强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性,以及学问的贯通性。

      3 所学课程  在韩国,硕士和博士的课都是在晚上,这是因为学校考虑到很多读硕士以及博士的人都有固定的工作,白天要上班。当然,如果教授没有时间也会选择在周六周日上。而本科的课都是白天进行的。由于我本科专业是韩语,研究生专业转为贸易,没有贸易方面的基础,因此白天需要修本科的三门课,晚上还要修研究生的三门课。由于韩国硕士以及博士的教育体系中“发表”(report)非常多,一般一学期会选择修两三门,超过三门的话,教授不允许,而学生也没有这么多的精力。

      4 教育方式  韩国的大学教育方式不同于中国。在韩国,考试成绩以及出勤率只占30%,“发表”占据70%。“发表”——相当于欧美国家授课的report,就是教授提前一个星期给出一个题目或者指定一篇论文,学生自己找相关资料,作PPT,写演讲稿,然后站在讲台上做30分钟左右的报告。本科的发表有两种,一种是老师只给出一个论题,资料需要自己去找,这种虽然很自由,发挥的空间很大,但是由于没有资料,所以难度很大。另外一种就是老师指定教科书的页数,要求学生把这部分所讲的重点知识、基本构思、相近概念的差异等等详细的说出来,这种方法比较简单。这和镐京学院的讨论式教学差不多,记得上学期教会计学原理英文版的时候,我把所讲内容的框架在黑板列出,然后让学生根据我所列的框架进行讨论,并明确要求学生在讨论时对相近、易混的概念指出相同及不同之处。因为有了在镐京学院的教学基础,这样的发表对我来说非常容易。研究生的发表也有两种,一种和本科一样,老师只给论题,需要自己下去后找资料。另外一种是老师指定一篇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(英文原著),要求学生读懂之后对这篇论文所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,说出自己的想法。因为论文的难度系数非常高,所以在理解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。每节课所讲内容的量也是非常大的,本科的课程,老师一节课最少讲三十页,速度非常快,只讲重点,剩下内容都要自己去看。研究生的课程没有课本,每节课都需要提前在网上打印教授的讲义,在开学的第一节课,教授会发给每个学生一个课程介绍,上面写着这学期必须读完的书的名字、作者等,一般都有五本以上,在图书馆可以借到。这些书都是和教授的讲义相关联的,期末考试时会考到这些书中的内容。

      5 授课语言  韩国学校的本科大部分都是韩语授课,但研究生院的课程都是英文,课本、讲义、发表、论文,包括老师讲课也只说英语,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。在这里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习的优劣。我上课的班级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各个肤色的人,欧美的,非洲的,蒙古的等。和他们在一起学习,充分感觉到了多元化的文化色彩,当然,和他们一起学习有强烈的紧迫感,因为英语本身就是他们的母语,他们学习、理解都没有问题,在课堂上也是他们最活跃。韩国人由于接触英语非常早,并且韩语本身的构成中有30%都是英语,所以韩国学生的英语说的也很棒,中国人和蒙古人的英语是这个班级里最差的。

      6 回望镐京  在中国学生中,虽然我本科是韩语专业,但在这里我自认为我的英语在这个班级里不算差,因为教授的讲义,包括要看的论文,我不认识的单词很少,这为我的学习节省了很多时间。相比之下其它的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在学习时,我觉得他们就像我在镐京学院工作的第一年那样。07年第一次代英文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时,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,上课时,我要求自己对每个单词的发音都要正确,所以只要我觉得有疑问的单词都会去查查准确的发音及意思。当然,这从我所用课本的笔记上就可以看到英语水平的明显变化,从第一本英文书《毛概》到第九本英文书《会计学原理》,从密密麻麻写的笔记到很干净的页面,从每行都有不认识的单词到一页没有不认识的单词,这就是付出的回报。我在韩国学习,比其它中国学生感到轻松,这完全要感谢镐京学院给我英语授课的机会,否则,我会像绝大多数学生那样,在大学毕业后就放弃了英语,那么此刻研究生的课程对我来说就会非常的辛苦。

      7 课堂气氛  至于课堂气氛也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。学生在这里有充分的自由,她们可以不用申请直接打断老师并提问;他们迟到和早退的理由也不一定相当充分; 学生对于课堂问题非常主动,在国内,一般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,学生们准备好了之后才说出回答,但在这里,老师的问题刚一出口,学生们就像连环炮似的积极回答,即使他们的回答不一定令人满意;他们有什么说什么,不一定避讳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长次;教师基本不会给学生压力,他们和学生们的关系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关系,有什么大家可以说出来探讨,而国内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会对老师产生恐惧;在这里,上课睡觉、说话,都会随时被教授赶出教室,因为教授会认为你没有礼貌;而教授会坐在前面的桌子上,边喝咖啡边向学生讲授一些趣事;在国内,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知识,会利用一切有效资源,每节课,黑板基本都被粉笔字填满了,而在这里,老师基本不会在黑板上写一个字,只用PPT来说明。

      8 学习紧张  来到韩国后每天都要奔波在教室和图书馆之间,因为发表非常的多,每一次发表从选题目到查资料、整理翻译、小组讨论、作ppt,改格式,记忆背诵等最少需要准备一个星期的时间。最麻烦的事情就是和partner持有不同的意见,那么花费的时间会更多,因为发表时两个人一组,只能发表一个主题,而且教授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同一个国家的学生一组,那么这个时候首先要用英语去沟通,谈出自己的想法,说服对方,最后选择写哪个人的想法。在这里最累的是运气不好的时候一个星期有两门课都要发表,那么这个星期每天晚上两三点之前睡觉是不可能的了,因为白天晚上都要上课,上完晚上的课已经到了韩国时间的十点钟了,也只有这个时间才能自己整理资料,准备发表。所以我有时候在想,当时有些学生向我抱怨说,在镐京学院,天天上晚自习上到十点很累,但在韩国,真正的学习却是晚上十点之后才开始的,在图书馆,天天晚上都有人学到半夜才回去。在这里如果你想两年毕业的话没有轻松可言,大部分学生都要两年半或者三年才能毕业。除了图书馆,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各个专业的研究室,教授每周会有固定的几个晚上在研究室待到12点指导学生,虽然去研究室是自愿的,但是即使你再不想去,为了给教授留下好的印象,考试能pass,能拿到奖学金的话,还是要去的。当然有些时候教授会指定一些基础差,学习不好的学生规定他们必须呆在研究室。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,我朋友说她有时为了发表一个月都没有出过学校的大门,别人邀请她去玩时,她难过的只想哭,觉得压力非常的大。当时很惊讶于韩国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,直到我在韩国的这一个月待下来,真是感觉到了学习压力之大,尤其是对留学生来说,压力来自于各个方面,首先要学习韩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,其次就是学习专业课,有时候你想找一些资料了解教授上课讲的内容,但图书馆只有韩语及英语的参考书,那么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花费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去学习,去翻译。而在韩国,教授不会考虑由于你是外国人而放松对你的要求,而且教授在讲课时他的语速、课程内容都不会考虑你是否听得懂。这个时候我才深深的体会到英语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  9 上课学生  韩国课程规划和国内不一样,在这里,本科四年的所有课程在每一个学生入学时已经定好,你按照学校要求的学分数自己选择课程,这些课你喜欢先修那个就修那个,只要在四年内全部修完就可以了,而且由于很多学生念完大一或大二就休学去服兵役,服完兵役再回来继续上,所以上本科的课程时,一个教室里可能坐着各个年级各个年龄的学生。刚开始我很诧异这种课堂模式,觉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,不利于教育。但后来发现,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,给每一个学生无形的压力。比如说低年级的学生看见同课堂的其他学生懂的比他多,老师说的其他人都能理解,这个时候低年级的学生就得更努力,激发出本身的好胜欲而去求知,而高年级的学生如果看到低年级的学生学得比自己好,那么他为了不让低年级学生小瞧,也会更加努力,在这种氛围下,大家竞争是非常激烈的,因为教授在挂科时不会考虑你是哪个年级,一视同仁。不会因为你是低年级的学生而对你放宽要求。而研究生的课也是如此,在韩国,本科是一个deparment,研究生和博士同属于一个deparment,所以和我一起上课的有很多博士,他们有很多都是头发发白的社长,公司的老板,但他们不会因为年龄而气馁,反而求知欲比我们年轻人更强,更好学。年龄和背景方面的差异当然也就决定了认识问题的差异,所以每次同学们在一起做讨论的时候,我都能明显感觉到不同思维火花的碰撞,而这种碰撞常常让人兴奋异常,因为它能拓展你的视野,开阔你的眼界,让你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看待问题。有时候我想,留学的意义或许也就在此吧。

      大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,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沟通,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之大,也感受到了他们的优秀。而与此相对的,如何在这国际性的环境中变得更活跃,如何使自己变得更优秀,也成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,我想唯一的答案只能是努力努力再努力。珍惜眼前难得的学习环境,以量变求质变,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1年4月1日     汇报人:白 薇